我从上海过来,主要做出版+阅读。出版是老业务,做了20多年了。阅读是新业务,刚开始做不久。我当前简单的想法是试着将出版和阅读这两件事打通。
(相关资料图)
今天来浙江省图书馆参加读书会,首先,我要感谢林博士,因为我抓住林博士举办《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读书会的机会,下决心地要求自己读完它,而且真的读完了。
从我第一次买到这套书到读完它,整整过去了30年。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去读它呢?确实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如今在林博士这个读书会的促动下,我终于打开《约翰·克利斯朵夫》,而且读完了。从这个角度讲,
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的书,既是世界文学名著,作者又曾获得过诺贝文学奖,可以说名震天下。对文学青年来说,这是追捧的必读书目。
差不多30年前,我买过这套书。但还没有来得及读,我就拿着它跟我们县城文化馆的一位退休老师,去换了另一套书。
我从这位老师手中换来的这套书,叫《莎士比亚研究集》。从书名看得出来,这种偏学术研究性的图书,以我当时20来岁刚刚从农村进城的文学青年的状况来说,根本是买不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没有这样的图书资讯,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图书,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图书。
二是买书渠道单一,县城小书店的书架上,不可能会出现《莎士比亚研究集》这种学术研究性的图书。
那时,我工作之余,协助这位文化馆退休的老师,在我们县作家协会编一份文学小报,工作关系,我会经常去他家,有一次在他书架上看到这本《莎士比亚研究集》,随手拿下来翻阅了几下,感觉自己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当时我正在读莎士比亚的各种戏剧。
这位老师看出我喜欢这套《莎士比亚研究集》,于是笑着问我:你手头有什么好书?要不我们以书会友,以书换书交一个朋友?就这样,我用刚刚买到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拿出来交换,换得了一套《莎士比亚研究集》。
接下来,我想就我这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过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我说的不一定对,但也可以算是另外一个阅读视角吧。
我记得日本有一位阅读推广者说过,有一些书实际上应该从后面开始读起,才能读出真正的味道。
现在,我认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本可以从后面开始读起、倒着读反而更有意思的书!
当然,我这次阅读本书,是顺着读的。
我是读到最后一句时,
我现在的建议是:如果我们读过这本小说了,可以花点时间,从后面读起,倒过来,先看看小说的结尾和故事的结局,然后再来通读全书。换一个角度再读一次,加上前面的那次阅读,读过两次后,两相比较,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思考和一些新的认知。
这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特别喜欢结尾处的一句话和一种状态。
就是我在我们读书群里发过的那句——“他整个的生涯像莱因河一般在眼前流着”。整个的生涯,所有的生灵……包括他妈妈、他舅舅、奥里维、萨皮纳等等。
结尾寓意极深: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下一代,都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这是生命本来的面貌!这是生命之美!
联系上面说过我最喜欢的那一句的关键信息——生涯、河流、流动。
我将我对这部名著是一个英雄故事的刻板认知进行了迭代和进化。
我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认为这部小说就是记述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
如果非要说克利斯朵夫是英雄,他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平凡的英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以下三条线索(三个角度)值得大家注意。
一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主要经历这条线索:德国、法国和瑞士。这是,各处有各不同的故事。这三个时空也分别对应着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生的三大阶段。这样的人生三大阶段,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三大阶段。成长(天真童年、对人生充满热情的青春与各种爱情挫折)——为理想和生存而打拼(不屈服于现实的束缚)——步入暮年(由傲慢而变得包容,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慈祥老人)。它像一面镜子,能引发每个人的人生思考和感叹。
另一条线索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分别是和母亲在一起(请注意他的两个兄弟是躲开他们母亲的,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放下所谓的事业和前途回家来陪伴母亲的那个孩子)、离开母亲(母子情深的不舍、牵挂和无奈)和母亲逝世后三个不同的阶段。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