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支柱产业引领作用明显
推出扎实举措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月10日,从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获悉,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0.63万户,同比增长33.74%。其中,新登记企业6.57万户,同比增长63.72%;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3.97万户,同比增长23.32%。截至2023年3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541.53万户,同比增长8.51%,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持续加固。
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支柱产业引领作用明显
据统计,一季度,陕西省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0.29万户,同比增长33.36%,其中,私营企业新登记市场主体6.22万户,同比增长63.93%,增长迅猛。截至2023年3月底,民营经济实有市场主体530.79万户,同比增长8.45%,占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数量的98.02%,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
全省支柱产业领域企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扩张加快,引领作用突出。
一季度,我省六大支柱产业领域新登记企业3.24万户,同比增长65.42%,高于全省新登记企业平均增速1.70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登记企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23.41%、67.56%、67.06%。
从细分产业领域来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3个细分产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呈现超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51.65%、163.64%、122.63%;太阳能、生物质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4个细分产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9.43%、75.83%、68.67%、67.06%,高于支柱产业领域新登记企业平均增速。截至2023年3月底,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实有企业46.11万户,同比增长39.91%,占全省实有企业总量的31.87%,较上年同期上升6.00个百分点。
一季度,汉中、西安、铜川、咸阳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增速高于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增幅(33.74%)。其中,西安新登记市场主体11.40万户,同比增长45.14%。
推出扎实举措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推动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方面,陕西将加大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助力全省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加快推动企业开办、企业简易注销、食品经营企业准营等“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加大“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力度,实现“减证便民”;全面实施全类型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模式。
聚焦提升民营市场主体竞争力
陕西市场监管部门将带领支持民营市场主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一体化布局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和中试基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实力;积极开展民营市场主体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投融资对接,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等。
发挥各级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作用
陕西市场监管部门将支持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发挥“纾难解困”优惠政策的集成效应,支持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首店、首发、新零售、离岸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财政金融精准发力
助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北首支、总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市城市更新基金亮相;
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西安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获得权威评级机构AAA级主体信用评级(最高级);
西安成为西部首家、继深圳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双主体AAA级担保类企业的城市。
新年开好局!今年一季度,西安财政在支持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西安财政精准运用财政政策,引导多种金融工具同向发力,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基金新增投资预计带动项目总投资超3500亿元。
多措并举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西安紧紧围绕“六个打造”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财政金融的精准发力作用显著。
西安财政多措并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
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西安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2022年,西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4.09亿元,增幅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经市人大审定,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为“9%以上”。市财政局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坚持优化结构、精准支出,强化对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等领域保障,集中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节约更多财政资金保障民生;坚决维护财政安全,高度警惕和防范各类风险向财政转移集聚,强化对相关领域风险跟踪评估和应对;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积极赋能
支持国有金融资本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强化西安财政“一三三五”重点工作思路。把财政资源的统筹和分配、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放在服务“三个年”活动中考量谋划,用最短的时间推动政策落地、项目落地、资金落地。同时,建立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完善监督工作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保障。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西安财政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财政金融工作各个环节。积极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加快推进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多措并举支持市级国有财政金融平台做大资本规模、提升资信水平,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目前,具有鲜明特色与创新活力的西安政府引导基金矩阵体系已初具规模,基金‘朋友圈’持续扩大,资本聚合效应不断壮大成势。”西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杰表示,西安财政系统谋划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布局,围绕产业发展、创新投资、城市更新、工业倍增、国资综合改革以及抗疫恢复发展等领域陆续出资设立6支政府引导基金,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
截至目前,西安已累计投资各领域市场化子基金95支,合作规模1215.38亿元。其中,2022年以来新增子基金规模占七成以上,新增投资预计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
“接下来,西安财政将继续引导相关财政金融平台聚焦主责主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财政金融服务,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贡献更多财政力量。”放眼未来,王永杰这样表示。
财政赋能 “更新”生活
许多西安市民并未意识到,3月30日正式亮相、总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市城市更新基金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毕竟,对于老百姓,宏观层面的100亿元过于庞大,过于遥远。
可小而确定的幸福,许多西安人已经看到、感受到、享受到了。
比如,家住建国门老菜场一带的许多居民,都为这里变身为网红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而欣喜不已。
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资料图片)
“老菜场”是碑林城市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源头活水即是西安城市更新基金,而调度水源的“水利枢纽”则是西安财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西安快速应答,频出妙手,创新城市建设领域财政投入方式改革。新鲜出炉的100亿元城市更新基金即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大手笔。
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切入点,“政府引导、企业发起、社会参与、片区合作”,这是西安100亿元城市更新基金的设立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一幅蓝图缓缓铺开,一盘大棋相继落子。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财政的重心在保民生、兜底线、稳底盘。其澎湃之力往往不在百姓目力所及的前台体现,因而易被百姓忽略。其实,西安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的每一步,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书写的每一个新篇章,都有赖于财政的资源统筹和精准发力。
而100亿元城市更新基金则会大大凸显西安财政力量的存在感。作为“资本放大器、资源汇聚器、项目助推器”,城市更新基金有望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迭代,成为西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引擎”。而其一个可见可感的落脚点,即是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
例如,“老菜场”的华丽变身,已为碑林区城市更新树立了样板。据了解,2023年碑林区将策划包装15个城市更新片区(项目),德福巷、草场坡、碑林大礼堂等备受关注的片区或项目均在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千年古城,日新月异。
在财政的金融“活水”搅动之下,
百亿城市更新基金翩然而至,
它开出的美丽花朵,
将直达百姓的幸福生活。
资料来源:西安日报
编辑:秋秋
主编:林晨
责编:高明煜
转载请注明出处
▼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科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